返回138 殷浩北伐  东晋:我的权臣父亲首页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

永和九年(公元353年),十月,对于东晋来说,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月份。

在桓熙借口讨平叛乱,由长安出兵陇右的时候,殷浩在收取秋粮之后,在得到朝廷的允许后,也开始了他筹谋已久的北伐。

五道浮桥被架设在淮河上,东晋七万大军正在有序渡河。

殷浩目睹此景,不由心生豪迈。

为了这一刻,他等待了太久。

殷浩是在永和六年(公元350年)获赐假节,担任中军将军,都督扬、豫、徐、兖、青等五州军事,从此以收复中原为己任。

在这三、四年间,殷浩招募将士,整军备战,不敢懈怠,就是为了向那些质疑自己的人证明,他当得起堪比管仲、诸葛亮的赞誉。

自殷浩肩负北伐重任以来,他遭受了太多的质疑。

尤其是桓温,居然明目张胆的与人议论,说他殷浩有德有言,如果让他担任尚书令、仆射,可以作为官员楷模,但若是任为北伐统帅,就是用错了他的才能。

这种言论当然让殷浩愤怒,管夷吾北战山戎,诸葛亮六出祁山,作为当代的管仲、诸葛亮,莫非他殷浩会不知兵?

渡过淮河,兖州刺史荀羡早已等候在淮河北岸,殷浩与他相见,笑道:

“此战,我将建立不世之功业。”

桓温能以一万将士伐蜀,灭亡成汉,今日他殷浩统率七万大军北伐,又有姚襄六万步骑为前军,总计十三万大军,浩浩荡荡,必能灭亡段部鲜卑,收复青州,继而向西,真正控制中原地区。

在魏憬袭杀姚襄不成,部众反被兼并之后,荀羡趁机出兵,收回了兖州,坐实了自己兖州刺史的头衔。

过去几年,眼见北方大乱,荀羡无时无刻不在盼望着朝廷能够出兵北伐,但真等到了这一天,荀羡却满怀忧虑,他没有殷浩那么乐观,劝道:

“下官只恐姚襄难以驯服,还请将军三思,如今退兵还来得及。”

殷浩闻言,脸色沉了下来。

他原以为荀羡是来助自己一臂之力,没想到也是来劝阻他的。

准备了这么多年,以十三万步骑北伐,未曾临敌,却半途而废,无功而返,消息传回江南,他殷浩还要不要脸。

“我的深谋远虑,并非你能洞察。”

殷浩说得很不客气,在寿阳时,就有许多人劝阻他,这种话,殷浩耳朵都听出老茧了。

实际上,殷浩对荀羡一直心存不满,荀羡与王羲之是同样的立场,主张朝廷应该缓和与桓温的矛盾,不应该重用殷浩等人来对抗桓温。

殷浩连自己人的劝阻都听不进去,又何况是荀羡。

荀羡带着失望离开,他回头望着七万晋军将士远远离开,不由哀叹:

“今日北伐,旌旗蔽空,兵马雄壮,可不知又有几人能够回去淮南。”

徐州,彭城。

姚苌兴冲冲的找到姚襄。

“大哥,殷浩真的渡河了!”

姚襄大惊,他前几日接到殷浩的传令,命他引军出彭城,为先锋,先行进驻徐、青边境,自己随后引军就到。

但姚襄并没有往心里去,以为殷浩一计不成,又来一计,肯定有什么陷阱等着自己。

不曾想,殷浩居然真的渡过了淮河。

姚襄紧张地问道:

“此行有多少兵马?”

姚苌回答道:

“不下七万。”

姚襄沉默不语,许久,他沉吟道:

“莫非殷浩进攻青州是假,夺我徐州是真?”

姚苌脸色凝重:

“并非没有可能,兄长不得不防。”

姚家兄弟的担忧不无道理,毕竟只要是脑子正常的人,都不敢相信,殷浩在三番两次谋害姚襄不成的情况下,居然会以姚襄作为北伐先锋。

但殷浩还真就是这么打算的,就好像谢安的弟弟谢万奉命领军,却不愿与麾下的将领、士兵亲近,反而同他们保持距离。

这个时代,就是有这么一些自视甚高的士人,他们单纯的以自我为中心,习惯了颐指气使,觉得自己做什么都是理所当然,从而忽视别人的感受。

姚襄冷笑道:

“无论殷浩究竟是何来意,既然到了淮北,他就别想轻易脱身。”

姚襄对殷浩,可谓是恨之入骨。

无论殷浩究竟是想要进攻青州,还是图谋徐州,此番渡河北上,对于姚襄来说,都是上天赐给他的机会,让他能够报仇雪恨。

姚襄立即征召将士,得步骑六万,假装奉殷浩之命前往徐州与青州的边境,等候殷浩,实则趁夜南下,埋伏于殷浩北上的必经之道。

殷浩全无防备,毕竟在他心里,姚襄对自己俯首听命,连自己想要害他性命,他也不敢反叛,这么温顺一個人,怎么可能反咬自己一口。


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