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135 兰亭雅会  东晋:我的权臣父亲首页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

永和九年(公元353年),暮春之初。

古人有上巳修禊的习俗,也就是在三月的第一个上巳日,临水洗濯,去除不祥。

今年的上巳日,在三月初三,各地公署都已闭门休假。

会稽内史王羲之与宾客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。

所谓内史,职责与太守相当。

司马昱受封会稽王,会稽郡为其封国,因此当地主官不称太守,而称内史。

参与这场盛会的有名士谢安、其弟谢万、郗超的叔父郗昙、前荆州刺史庾冰之子庾蕴、庾友、右军长史孙绰、行参军徐丰之、前馀姚令孙统等等,以及王羲之的子侄后辈,连带王羲之,共计四十二人。

当然,女眷、随从,不在四十二人名单之中。

如今的晋室,正处在风雨飘摇之中。

别看北方大乱,形势一片大好,但桓家父子毫不遮掩的野心,使得江东有识之士,无不为此焦虑不安。

尤其是担负北伐重任的殷浩,固执己见,不纳忠言,更是让人忧心忡忡。

此前,尚书左丞孔严就曾劝说殷浩:

‘观顷日降附之徒,皆人面兽心,贪而无亲,恐难以义感也。’

希望殷浩不要太过倚重那些胡人,但是殷浩不能听从。

毕竟姚襄在他的北伐计划里,将会担任重要角色,怎可少了姚襄的帮助。

会稽,山阴,兰亭。

王羲之与众宾客道:

“今日高朋满座,佳期难得,诸君不妨忘却庙堂之忧,纵情于山水之乐。”

别看王羲之与桓温关系友善,也主张殷浩与桓温缓和关系,但真要论到心底的倾向,自然是希望桓温能够扶保晋室,莫要行逆臣之事。

也正是因为时局艰难,王羲之才会借着上巳修禊的机会,与他们一同排解心中的苦闷。

宾客闻言,纷纷称善。

与旁人携带家中女眷出游不同,谢万的妻子留在了家中,并未随行。

谢万时年三十四岁,与谢安同年生人,并非同母。

妻子王荃执意留在家中,自然因为是其父与王羲之仇怨颇深。

王荃是王述之女,出自太原王氏,与琅琊王氏有着共同的祖先,秦将王翦。

王述与王羲之自小齐名,但二人关系素来不睦。

此前王述担任会稽内史,因为母丧去职,接替他的正是王羲之。

王羲之曾数次与人提起,要去吊唁王述的母亲,却始终没有成行。

有一次甚至走到了王述的家门口,但不等王述出门迎接,便转身离开。

王述认为王羲之是在刻意羞辱自己,二人早已势同水火。

而王荃作为王述之女,又怎会参加王羲之发起的这场雅会。

好在谢万并不孤单,有侄儿谢玄与他同席。

谢玄作为谢安最重视的后辈子弟之一,与其堂兄谢朗被一并带了过来。

谢朗是谢安二哥谢据的长子,谢据早逝,因此,谢奕、谢据的子女都是由三叔谢安抚养长大。

众人引溪水,为流觞的曲水,列坐其次,任由酒杯在顺水漂流,停在谁的面前,就由那位宾客饮酒赋诗。

王羲之抛砖引玉,赋诗道:

“代谢鳞次,忽焉以周。欣此暮春,和气载柔。

“咏彼舞雩,异世同流。迤携齐契,散怀一丘。”

众人称赞,王羲之先饮一杯,而后再取一杯,放于曲水之中,酒杯随波逐流,停在了右军长史孙绰面前。

孙绰曾在建康担任尚书郎,在桓熙克复长安之后,上表请求迁都长安,孙绰便曾旗帜鲜明的反对迁都。

他从水中拾起酒杯,稍作沉吟,赋诗道:

“春咏登台,亦有临流。怀彼伐木,宿此良俦。

“修竹荫沼,旋濑萦丘。穿池激湍,连滥觞舟。”

众人赞道:

“当饮!”

孙绰满上一杯,一饮而尽。

王羲之于是再取一杯,置于曲水,酒杯顺流而下,停在了时年十岁的王献之面前。

王献之少负盛名,但毕竟也才十岁,让他顷刻间得诗一首,属实难为了他。

但规矩就是规矩,作不成诗,就得罚酒三杯。

王献之终无所得,在众人并没有恶意的笑声中,自罚三杯。

王羲之又取一杯,重新放入水中,最终停在了桓温第五子,桓熙的五弟桓伟面前。

桓伟年方十五,生性平厚笃实,虽然没有特别突出的军政才能,但还是颇受桓温的喜爱。

这一次王羲之在兰亭会友,桓伟代表其父,有幸躬逢盛会。

桓伟拾起酒杯,沉思片刻,咏道:

“主人虽无怀,应物贵有尚。宣尼遨沂津,萧然心神王。

“数子各言志,曾生发


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