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134 民念其德  东晋:我的权臣父亲首页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

桓熙当年推广耕杷耱技术,并没有在南方地区引起太大的反响。

毕竟耕杷耱技术的主要作用,在于保留土壤中的水分。

而南方降雨量充足,土壤、气候与北方存在很大的差异。

但曲辕犁却不同,当桓熙将成品与图纸分别送往江陵与建康,立即引起了桓温与朝廷的重视。

原时空中,曲辕犁就是在唐朝后期,率先出现在江东地区,故而又称江东犁。

当时,曲辕犁传入北方盛行,还伴有一个小故事。

在唐懿宗咸通五年,一名北方商人来到江东进货,订购了一批曲辕犁,在交货时,商人见曲辕犁又短又小,犁辕还是弯曲的,以为对方用残次品糊弄自己,就将官司打到了县衙。

县令于是提议,让北方商人以直辕犁与曲辕犁比赛耕地,实际看一看孰优孰劣,商人欣然同意。

比赛当天,高大的直辕犁很快就占据了优势,犁地更快,但转向笨拙,总会被曲辕犁追赶上来。

最终的结果,还是直辕犁以微弱的优势,率先将地犁完,但北方商人却认为是自己有眼不识金镶玉,带着曲辕犁高高兴兴回了北方。

究其缘由,是因为直辕犁与曲辕犁牵引方式不同。

直辕犁高大,因此,操作起来,需要二牛三夫。

耕作时,两牛相距约七八尺,中间横一杠,二牛抬杠,杠后接续辕犁。

一人在前牵牛,一人坐于杠上,脚踏辕犁,控制犁铧入土深浅,一人在后扶持犁把。

而曲辕犁小巧,又便于操控,只需一牛一夫,农夫可以一手扶持犁把,一手挥鞭驱使耕牛。

因此,哪怕直辕犁在比赛中,耕地的速度胜过了曲辕犁,可北方商人还是欣喜的收下了曲辕犁,将它带回了北方。

毕竟耕田不能光看快慢,也得考虑综合成本。

直辕犁需要二牛三夫,曲辕犁只需要一牛一夫,使用曲辕犁代替直辕犁,就能解放一头牛、二个人的劳动力。

无论是在北方广袤的平原地区,还是南方的丘陵山地,曲辕犁取代直辕犁都是必然现象。

尤其是南方的丘陵山地,更适合曲辕犁的使用。

桓温得到曲辕犁,如获至宝,而朝廷方面,也在大力推广。

毕竟传统的二牛三夫与如今一牛一夫的耕作方式,劳动力成本差得不止一丁半点。

褚太后很高兴桓熙能为她送上这份寿礼,她亲笔为桓熙写了一封信,在信中表达了自己的感谢之情。

桓熙收到后,将之珍藏,他又有了新的书帖临摹。

当然,最高兴的还是民间百姓,毕竟他们才是曲辕犁广泛应用之后的直接受益者。

无论是江南地区,还是关陇地区,都为此对桓熙感恩戴德。

关陇百姓将曲辕犁称为桓公犁。

天无二日,他们心里只有一位桓公。

桓温是谁?真不熟。

而江南百姓则将曲辕犁称为小桓犁,毕竟桓温在南方也算是小有名气。

这种称呼,既是与桓温区分,也能突出表现曲辕犁相较于直辕犁,更为小巧的特点。

荆州,江陵城郊。

因为气候的关系,南方的春耕要早于北方。

桓温一手挥舞着手中的鞭子,一手扶持犁把,在田里驱使着耕牛犁地。

古代,统治者为了表现自己对农耕的重视,会在春耕前,亲自下地劳作,也就是籍田之礼。

相传天子籍田千亩,诸侯百亩。

桓温过去也会在春耕时下地,给治下之民起到表率作用,但也只是往地里劳作一天,此后自会有人为他打理。

毕竟他作为荆、益、宁三州之主,哪有那么多的时间与精力耗在田地里。

在田间忙碌了一天,回到临贺公府,桓温对司马兴男感慨道:

“熙儿为我献上的曲辕犁,着实帮了大忙。”

司马兴男笑道:

“可不是么,老奴过去耕田,得让景兴(郗超)在前牵牛,彦威(习凿齿)在后扶犁,自己坐于杠上,哪有现在这般方便。”

桓温听司马兴男提起习凿齿,心中不悦,却又不敢表现出来。

习凿齿本襄阳人士,博学多闻,以文章著称。

桓温出镇荆州,被招入幕府为从事中郎,曾跟随袁乔镇守夏口。

袁乔在世时,经常在桓温面前夸赞习凿齿,伐蜀之后,习凿齿被桓温召回幕府,顶替当时留守成都的桓熙,担任西曹主薄,对他很是器重,二人的关系也非常亲密。

不久,习凿齿又升为别驾,桓温进攻南阳,便是以他为留守。

但就是这样一位深受桓温器重信任的心腹僚佐,却心怀晋室。

不久前,桓温特意派遣习凿齿出使建康,习凿齿受到会稽王司马昱的接待。


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