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130 聊以慰藉  东晋:我的权臣父亲首页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

邺城此时已经乱作一团,冉闵战败被擒,对于留守的众人来说,无异于晴天霹雳。

有道是疾风知劲草,板荡识诚臣,燕赵慷慨之士,并非仅有自杀成仁的司徒刘茂与特进郎闿二人。

在冉魏太子冉智一筹莫展之际,魏将蒋干挺身而出,协助冉智稳定城中局势,随即向谢尚派遣使者,固守待援。

只是城中无粮,军马已经杀尽,只得以人肉为食。

当年石虎强征民女,安置在邺宫之中,足有数万之众。

而这些身世凄惨的女子,如今也成了邺城守军的口粮,蒋干仔细算来,肉食储备,足够他们坚守数月。

邺城,沦为人间炼狱。

此时,谢尚部将,建武将军、濮阳太守戴施正驻扎在枋头(河南浚县淇门渡)。

魏使求援,戴施询问传国玉玺的下落,得知尚在邺城,决心诈取传国玉玺。

于是命参军何融率将士一百人,跟随使者前往邺城,谎称大军不久将会北上,以安冉智、蒋干等人之心。

却在何融临行前,暗中叮嘱,用尽办法,也得将传国玉玺送回来。

传国玉玺由秦朝所传,历经两汉、魏晋,都是君权的象征。

西晋末年,玉玺为前赵所得,石勒灭前赵,又被送入邺城,传于石氏之手,如今自然被冉魏所把持。

正当冉魏局势岌岌可危之际,桓熙的车驾也已经在秦州停留了好一段时日。

虽然桓熙与在梁州时的行程并没有什么不同,就是选拔战兵、安抚士人以及与秦州官员亲近关系。

然而金城太守谢艾却始终心绪不宁,总觉得其中另有蹊跷。

凉州许多人认为桓熙之志,在东而不在西,认为大可高枕无忧。

但人无害虎心,虎有伤人意,哪怕张重华没有与桓熙开战的想法,桓熙也必定是要去除后顾之忧,才能放心东出。

这一点,桓熙、王猛明白,谢艾同样清楚。

因此,自从镇守金城郡以来,谢艾积极备战,就是防着有朝一日,桓熙撕毁和约,突袭凉州。

如今桓熙督率五千骑兵西进,谢艾更是提高了警惕,派遣哨骑终日在双方的边境上巡视。

当日的那场大战已经时隔数年,凉州将士早已恢复了士气,但因为张重华安于享乐,无心治理,国力不进反退。

而关陇在桓熙、王猛的治理之下,蓬勃发展,此消彼长,双方实力差距越拉越大。

谢艾不是没有过以弱抗强的经历,他曾三次以少胜多,让石虎只能无奈感慨:

‘吾以偏师定九州,今以九州之力困于枹罕,彼有人焉,未可图也。’

但谢艾的对手不再是麻秋、王擢等人,桓熙自领军以来,未尝败绩,能使奇沈,也可正合,威名为天下所重,并非易与之辈。

面对这样的对手,稍有不慎,就会满盘皆输。

实际上,这些年来,桓熙一直在暗地里向谢艾示好,谢艾也都看在眼中。

他又何尝不希望辅佐这样的雄主,扫平乱世,成就不朽功名。

但奈何张重华对他的恩情太重。

谢艾本是一书生,担任主薄而已,从未有过领兵作战的经验,是张重华在生死存亡之际,听从司马张耽的建议,选择相信谢艾,对他破格提拔,委以重用,把个人荣辱与宗族兴衰都托付给了谢艾,才使他有了建功立业的机会。

知恩不报非君子,虽然张重华也曾猜疑过自己,可谢艾早已下定决心,必不负君臣之义。

正当谢艾严防桓熙突袭凉州之际,一骑自天水北上,又是为桓熙送信而来,只是这一次,桓熙也许是吸取了过去谢艾不拆信封的教训,这一次带的是口信。

曾经诈降张重华的张石生被带到谢艾面前,谢艾为了避嫌,特意将金城将佐尽数唤了过来,当着众人问道:

“桓公差你带来口信,究竟所为何事?”

张石生并不怯场,他道:

“大将军闲来赋诗一首,还请福禄县伯与诸位倾听,题为:代福禄县伯拟节妇吟,聊以慰藉。”

福禄县伯是谢艾的爵位。

众人听他这般说,无不好奇。

只听张石生咏道:

“君知妾有夫,赠妾双明珠。

“感君缠绵意,系在红罗襦。

“妾家高楼连苑起,良人执戟明光里。

“知君用心如日月,事夫誓拟同生死。

“还君明珠双泪垂,何不相逢未嫁时。”

一诗咏罢,众人无不惊叹,就连谢艾也为之动容,只感觉这首诗道尽了自己内心的纠结、苦恼。

张石生继续道:

“大将军有言赠与福禄县伯,他曾与凉州张公立下和约,纵死,亦不为背信弃义之事。

“此番西行,只为巡视各地,听取民间疾苦,纠察


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