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115 兵临旧都  东晋:我的权臣父亲首页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

桓熙入城之后,夜间,那些冒认东汉太尉杨震为祖先的人再度找了个过来。

他们这般坚持,也是希望能够自抬身价,求取官职。

桓熙出面接见了他们,对众人道:

“诸位身份真伪,桓某不能分辨,也无法为你们坐实,但杨亮父子正在家父帐下听用,我自会修书向他询问。”

听桓熙这般说,众人都打起了退堂鼓。

弘农杨氏在西晋时就曾被夷灭三族,如今人丁单薄,他们是不是冒名顶替,杨亮作为杨震的玄孙,又怎会不知。

桓熙见众人退缩,长叹道:

“出身寒微,不是耻辱,邓艾年少时也曾为人牧牛,却能成就不朽功名,诸位若是真有才干,无论是否名门子弟,桓某都会加以重用。”

没有人怀疑桓熙这句话的真实性,毕竟他麾下的军师将军王猛,就是最好的证明。

桓熙打发走了这些人,又将杨安唤来,不悦道:

“我观冒名之人,不似辛劳模样,这又是何故?”

原来杨安不知道桓熙是否会替他们坐实身份,因而并没有驱使他们出城劳作,如今桓熙说起这事,面露不悦,杨安没有辩解,只道:

“末将知罪。”

桓熙微微颔首,他对杨安的态度还是满意的,说道:

“吩咐下去,明日起,安排这些人与百姓同工同食。”

实际上,桓熙对于那些冒认士族的人并没有太多的恶感,毕竟又不是冒认的自己亲戚。

其中若是真有大才,他自然愿意出面担保,为人坐实身份。

翌日,桓熙为杨安留下五千步卒,在驱使百姓抢收粮食,筹集军粮的同时,也由杨安领军攻打弘农郡的宜阳、湖县、黾池等县,一如在弘农县所为,驱使百姓收粮。

事后,会将老弱妇孺送往关西分田授屋,留下丁壮作为民夫调用。

当然,因为粮食被桓熙征走作为军粮,桓熙也自然会如先前所言,将他们养到明年秋收。

桓熙统率其余步骑继续东出,东行三十里,正午时分抵达曹魏函谷关。

眼前的函谷关完全没有想象中的雄伟,甚至稍显荒败。

归根结底,是因为曹操修筑函谷关的同时,为预防关西兵乱,于建安元年(196年)在麟趾塬上,又设立了一座潼关。

潼关的出现,使得函谷关的军事地位降低,不久就被废弃。

这也是邓遐在缺乏攻城器械的情况下,能够夜战夺城的原因之一。

曹魏函谷关以东就是弘农郡的东面门户,陕县。

邓遐清晨出发,提前夺占陕县,在城中等候桓熙。

桓熙并未在这座关城停留,继续东进,往陕县与邓遐会合。

与此同时,晋军东出的消息也由弘农败兵传到了洛阳。

“你说什么!”

张遇睁大了双眼,紧盯着逃回来的陕县守将。

陕县守将喘着粗气道:

“不敢欺瞒主公,晋军自潼关而出,势如破竹,如今整个弘农只怕皆为晋人所有。”

张遇握紧了拳头,陕县守将以为他会暴怒,没曾想,张遇大笑道:

“好呀!好呀!桓贼若是龟缩在关西,我尚且拿他毫无办法,但他今日不自量力,胆敢侵我疆界,我必要取他首级,方能洗刷耻辱!”

张遇对桓熙可谓恨之入骨,毕竟不是谁都能够淡然接受这份突如其来的父子情。

此事从关西传扬开来后,使张遇彻底沦为笑柄。

平时出巡,见到有人窃笑,张遇就觉得他们是在背后议论桓熙与自己的父子情,常有人因此而死。

此后,再也没人敢在张遇面前露出笑容,唯恐他多心。

如果桓熙一直待在关西,无论他如何口嗨,有潼关阻隔,张遇还真就只得无能狂怒,但如今桓熙自动送上门,张遇又怎会放他回去。

张遇一面派人往晋阳向苻健通报消息,一面在洛阳集结重兵,准备以逸待劳,静候桓熙东出。

陕县(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),当地百姓同样被驱使在田间收粮,桓熙来到县城,询问邓遐有关河南郡的情况。

邓遐汇报道:

“新安守将已经得知我军东出的消息,正在坚壁清野。”

新安县(今河南洛阳新安)位于河南郡西部,与陕县接壤。

桓熙点点头,这种事情他早就预料到了。

对方守将也不是蠢物,眼见晋军东出抢粮,自己来不及收走的粮食,也不能留在田里资敌,索性放火付之一炬。

好在他抢收了弘农郡的粮食,足够供应大战所需。

邓遐离开后,桓熙唤来此前被邓遐生擒的弘农太守,交给他一封信,说道:

“我今日放你回去,你为我将这封信转交给张遇,必能化干戈为玉帛。”


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