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本书关于日本战国时期一些简要的背景设定  穿越战国之今川不息首页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

由于作者并非专业,所以提供的名词解释未必是准确的,可能有所偏差,能够便于大家阅读即可!为了便于理解,还使用了大量类比,而且用语也较为口语化,请大家见谅!

·

日本战国:(1)通常指应仁之乱——大阪之阵(即15世纪下半叶至17世纪初)。其前半部分为室町幕府时期,后半部分为安土-桃山时期。进入16世纪后,室町幕府基本上失去了对大名(即诸侯)的有效控制,局面或许可以勉强类比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周王室和诸侯们。每一家大名各自为政,互相攻伐。

·

五畿七道:日本战国时期的行政区划,分为近畿五国、东海道、东山道、北陆道、山阳道、山******、南海道、西海道。近畿五国包括了五个令制国,而每一道同样下辖一定数量的令制国。不过在战国时期,五畿七道不是有效的行政单位(即没有东海道道主之类的实权官职),有效的行政单位大多数局限于令制国本身。

·

令制国:日本战国时期的行政区划,全天下分为六十六个。今川家统辖的骏河国、远江国便是令制国之二。令制国的行政官职为“守护”,如今川家兼任“骏河守护”、“远江守护”。

·

官制:

(1)战国时期的日本官职基本可区分为两套,一套是朝廷的官职,另一类是幕府的役职。由于朝廷在镰仓幕府时期便已经失去影响力,其官职并不不具有实际行政权力,而类似于虚职。幕府的役职才真正能赋予持有者行政权力。方才提到的骏河守护、远江守护便是幕府役职。与之相对的,朝廷赐予的”骏河守“、”远江守“这两个官职则没有实际意义。

(2)正是因为朝廷的官职没有实际意义,“冒称”(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冒称)的现象也时有发生。当任何一个武士的祖上担任过某一个朝廷官职时,他便可自称该官职(他人也会以此官职称呼他),但这样的官职只是“百官名”,并未得到朝廷认可。朝廷认可的官职,往往会附带一个位阶(如:正三位上,从四位下)。而朝廷的役职则没有位阶,通常情况下也不可能冒称。

·

大名:日本战国时期的格局领主,可以类似于“诸侯王”。既可以用来称呼家族,也可以用来称呼个人。(可以说大名今川家,也可以说大名今川义元)

·

家督:家族首领的称呼。

·

家臣:臣服于家督的臣子。

·

石高:计算土地数量的单位。一般每10000石的领地可以动员300人左右的士兵。不过这一比例并非固定,也和领地的商业、人口有关。

·

本文使用的兵制:日本战国的兵制非常复杂,为了便于写作,本文进行了简化。(1)每支军队粗略分为战斗兵(即战兵,承担战斗任务)和辎重兵(即辅兵,承担后勤人物,包括了小荷驮队等诸多兵种),比例大致为1:2,会因为战斗范围距离根据地的远近而有所浮动。

(2)战兵里又有常备兵和领民兵的区别,常备兵不从事生产,领民兵平时耕种,在夏、冬的农闲季随军出征。辅兵则全部为征召而来的领民兵和民夫。

(3)所有拥有家名和家纹的武士都默认为常备兵。

·

日本的城町:日本中世纪的城池通常采取“市包城”的构筑,城池本身只起到防御和行政的作用,城内空间有限,往往只居住武士、士兵及其家属和一部分居民。而在城池周围,为寻求保护依附了大量领民,构成了市町,即城下町,是百姓们主要定局的地方。日本的城通常有多层,从内至外依次为:本丸,二之丸,三之丸......

·

主从关系:同样复杂至极,以作者的水平难以解释。本文为了写作方便,进行了简化。日本战国总体的主从框架类似于欧洲中世纪的分封制。幕府将军把领地分封给大名,大名再分封给其下的家臣,家臣们再继续给自己的家臣分封,一直向下传递。“我家臣的家臣不是我的家臣”同样适用于日本战国,家臣只用向自己效命的主人尽忠即可,而不需要向自己主人的主人尽忠。除了站在等级制金字塔顶的幕府将军外,每一个武士都既是上一级武士的家臣,又是自己家族的家督,拥有自己的家臣。

更进一步划分:

(1)每一个主人手下的家臣分为三类:亲族出身的一门,多代侍奉的谱代,新臣服的外样。

(2)而每一个主人的土地也分为两类,一类是分封给家臣管理的领地,另一类是自己派遣代官(行政官员)管理的直辖领地。

(3)同样的,每一个主人的臣子也分为三类:第一类是从主人处获得领地,自己全权经营领地,在主人征召时派遣军队出征(类似于欧洲中世纪的制度?);第二类是虽然领有领地,但是本人并不亲自治理领地,而是留在主人身边作为行政官员协助处理政务,本人的领地交由代官管理;


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